顯示具有 劉奐麟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劉奐麟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1月5日 星期日

期末報告:FOUCAULT AND EDUCATION DISCIPLINES AND KNOWLEDGE 從傅柯的觀點看教育研究

一、傅柯與教育
        人類個體間的潛能與特性有其個別差異,藉由教育的過程,個人方得以擴展其不同面向發展的可能性。受教育的主體是在學校的環境中被形塑出來的,透過師生的互動、教材的提供及行政系統的運作,學生得以建構自我;然而學校並非封閉的環境,教育與政治、經濟和文化均有密切的關係。
        傅柯認為主體是由知識與權力所建構而成的,學校中師生間的互動以及學校行政系統的運作背後都有著權力的關係。而學校知識的提供與其內容的決容也與權力有關,如:是誰決定教材的內容?面對權力無所不在的教育情境,剖析校園中的權力與知識的關係不但有助於了解教育體制背後之運作,更可進一步發現教育環境中所加諸於各主體(校長、老師、學生等)之不必要限制。
        傅柯認為主體是在現實環境的知識與權力運作下被形塑而成的。而在教育的主體下之學生亦是經由多元的社會制度下,被形塑、教育。
教育學科透過學科知識的建立,研究教育活動的權力運作關係。其中教育活動及可視為師生互動、學生受教育的過程。學生、老師等被視為研究主體,透過檢查、監督、考核等一系列的方法得出資料後,經過量化的統計分析和詮釋形成一套標準模式,以此解釋或預測主體在教育活動中的發展過程與結果。此一研究過程蘊含著分類與標準化的權力運作,這套標準亦融入教學活動中。
這種學科的專業化建立,建構出許多標準化指標、步驟、策略。形成一透教育體制,進而影響教育的實踐。
二、教育研究的主體  
        教育研究的主體除了學生外,另一部分即為教師。透過對權力運作分析之教育研究所建立的教育理論和原理原則,發展出許多不同的教育理念、政策。
這些教育理念或政策也帶出了所謂的有效教育和優良教師的條件,進而影響到師資培育的過程,教師必須受過相關的培育訓練,才得以成為合格、優良的教師。
就教育研究所蘊含之學生主體、知識與權力之關係而言,教育研究以學生主體為研究對象,透過對學生的觀察、記錄、分類、解釋與標準化的權力運作後,建立教育學相關理論原則。這些原理原則進一步影響學校教育之方式與教師培育。
        學校是教育主要運作之場預,以傅柯的權力觀點,權力發生於局部的運作中,因此學校是觀察教育中權力運作最佳對象。
教育的目的為引導學生具有正確的觀念和行動,並能應用於日常生活中,為權力之控管技術。教師對學生的控管即是在建構學生正確行動的領域,透過教師的行動來修正學生的行動,並引出正確的行動,而教育的最終目的在於學生自我管治,以能規範自我行為為目標。
三、規訓權力下之學校教育  
        學校教育透過規訓權力的實施,包括時間與空間的分配,其次則是層級監視、考試、分類、獎懲與規範化等。這些權力的運作目的在使學生成為有用而馴服的個體,使之能成為社會之公民。然而就學校教育而言,這種規訓權力下之校園空間規劃的標準化、師生間不平衡之關係、教育體制過度強化的分類系統、教育過程的標準化、同質化等作用極有可能限制學生自主發展的可能性。
四、對於教育研究之啟發與省思
1在教育研究方面,教育研究應重視研究過程中所蘊含的權力關係,同時在研
究設計上思考採用系譜學的權力分析方法在教育內容上,應留心課程規劃、決定及執行過程中的權力運作
2在教育方式上,教育應避免淪為一種規訓權力的訓練;在教育改革上,應重視現實情境中的權力運作,並採取由下而上的改革模式,以求落實改革理想。
3達成學生、教師之自我形塑:
建立開放自由的環境,重視開展主體個別性的教育目標。重視學習內容的開放性與多元性並開啟多樣的學習管道。有助於教育主體積極主動塑造自我、並實踐自我。
4教育研究的結果若一成不變地應用於教育情境中,便可能形成一套僵化的標準,進而塑造出一群標準化的學生。因此應視研究主體之不同,調整其教育理論的應用,嘗試不同的教學方式,運用不同的評量工具,以賦予學生更多的彈性空間與創造自我的可能。
五、結論
教育目標大致可分為兩類
1教育與社會的關係而言,在於培養公民,即社會化。
2就教育與個人的關係,則在於主體自我的創造與發展。
傅柯對學校中知識/權力的運作之歷史-空間分析研究使我們了解教育主體所可能受到的支配作用。開啟了教育研究者研究方法上新的觀點,針對知識層面研究教育理論及學校各課程領域的內容發展進行分析,並著重教育與各學科建立互動之權力運作的系譜分析。
而在傅柯這種規訓機制及生命權力的視角下,教育研究之理論、教學法、課程內容、編排等及實務面之校園空間規劃、分級制度、考核方式等,有了相當大的影響。
   每個學生的背景不同、身心發展的速度亦有不同,教師應了解學生間的個別差異,根據個人不同的條件給予不同的指導與要求,避免以齊一的結果要求所有學生做到,如此才能達到適性教育的理想,使每個學生都有符合自己特性的發展。教師在與學生之間的互動,社會發展等變動變動的過程中,對於自己的角色的重要性,自我認同、角色地位、功能形成高度的共識,並自我形塑、提升專業形象。
    雖然傅柯強調主體應自主地塑造自我,但就義務教育階段而言,由於兒童正處於學習摸索階段,生活經驗不足,在自我判斷、選擇上有一定程度之困難。為了強調學生的自由自主,可能犧牲了社會生活所須的規範、知識的認知與訓練,亦可能忽略了教師的專業指導與經驗。因此在教育研究中控管與自主兩者間的權力關係調配,亦是教育研究之重點。

關鍵字:
傅柯、教育研究、知識/權力

參考資料:
中文:
1.傅柯:規訓與懲罰
2.後現代理論 批判的質疑
3.個人自主與教育
英文:
1.FOUCAULT AND EDUCATION DISCIPLINES AND KNOWLEDGE


2013年12月29日 星期日

霸權政策的解構--以澳大利亞教育發展為例

二十世紀,全球各地由一元轉變成多元的社會型態。學者們對於自由資本主義下之全球化所引發的普遍化、同質化,進行反省、批判乃至企圖超越。
全球化下,世界的經濟體系、文化、生活習慣等,被統一控制。不僅在商業上、更在文化上形成一種同化的力量。

一、多元文化主義的政策(Multiculturalism Policy)可說是一國政府為了回應少數族群的文化認同和教育需求,更重要的是為了追求多元文化社會中族群關係的合諧,在合諧中共謀國家整體的的進步與發展。
  1. 承認不同語言族群的公民身分
  2. 政府支持以少數民族語言發行的報紙、電視和廣播節目
  3. 支持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和假日
  4. 學校、軍隊和一般社會中,允許少數民族穿著傳統服飾
  5. 支持少數民族的音樂和藝術等文化
  6. 鼓勵少數民族在政治、科學、技術、教育和勞動力的參與
二、屬移民國家的澳大利亞於 1970 年代放棄白澳政策。大量接受來自亞洲地區的非白人移民。
澳州政府於 1973 年正式採用多元文化主義政策,做法仿效加拿大。除提供移民兒童和成年移民「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方案,協助移民儘早融入澳洲主流社會和學校生活外,亦提供經費補助各民族社區語言學校的設置,以示尊重少數民族的文化認同權利。

三、提出雙重文化認同(dual cultural identity)的政策,呼籲原住民及非英語背景的國民,應發展出一種「身為某一民族但也平等參與多元文化社會之一員」的認同感。

四、澳大利亞多元文化之教育政策實踐
儘管政府制定許多政策、行政措施,試圖達到多元文化社會之目標。但效果仍不及透過教育,從根本上改變人民對於多元文化的態度及看法。因此澳洲政府也提出一系列多元文化教育政策。
  1. NESB(non-English-speaking background),針對非英語背景的學童制定此政策,幫助移民兒童增進英語能力,提升其學業。
  2. ESL(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澳大利亞政府特別提供經費,對非英語背景的學童實施「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
  3. LOTE(Community Language /Language other than English)目前澳大利亞的人口中非英語背景的族群超過四分之一,因此其多元文化教育中有一特殊項目,即社區語言的教學,由社區語言學校(民族學校)來執行。
五、多元教育實踐之主體
多元文化實踐之主體包含所有國民、外來移民、文化、兒童、教育、老師、課程設計、學校等
  1. 多元文化教育目標能夠達成的最主要關鍵就是教師。
  2. 將學生的文化知識當作學習資源
  3.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室與課程組織
  4. 允許並鼓勵學生以不同觀點看世界
  5. 了解並發展每個人在教室與真實生活經驗中的價值、經驗與學習方法
  6. 每一學習領域的課程成分中,需發展多元文化的觀點
  7. 跨課程的合作是需要的
六、小結
面對全球化下引發之文化霸權主義,唯有透過多元主義之實踐,落實多元文化政策及教育,以解構霸權帶來之同質化、普遍化的現象。
過程中,政策具指導性、支持性作用,而教育則依據政策加以實踐。關鍵之主體就在於所有教育工作者,應具備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與實踐之教學策略、方法。澳洲政府致力於使國家不成為一個文化大融爐,而是使不同的族群自願的共享一個共同之政治體制結構下,有著各自的獨特性,並尊重彼此文化的生活方式。

關鍵字:霸權解構、多元文化教育、澳洲多元教育政策

治理與城市治理

傅柯採系譜學的方式,從宏觀和微觀層面探討國家、社會之間的權力運作關係,進一步點出新的治理藝術的出現。許多不同性質、多元複雜的元素交織成一安全的系統,達到使人民生活向善、國家發展之目的。
提問:
1.傅科指出的公共管理,不同於司法權之運作,具有其特殊性。即為現代國家中之行政權。這種權力與傳統王權的不同之處何在?
2.國家城市化、領土的城市化,是指國家內政治理的層面,還是可進一步適用於對外之國際社會?城市治理取代國家治理如何可能?

關鍵字:
治理、國家城市化

2013年12月22日 星期日

FOUCAULT AND EDUCATION DISCIPLINES AND KNOWLEDGE

FOUCAULT AND EDUCATION DISCIPLINES AND KNOWLEDGE

PART TWO  Docile Bodies

本章透過歷史學者的研究方式,點出法國精神病學家於十九世紀建立之知識系統與英國教育學者們針對中等學校課程改革發展上之共同點。
雖然兩個學科知識於許多基本原則上不盡相同,但其皆可被置於規訓定義下之知識專業化(professionalization of knowledge)脈絡下討論。以下討論如何透過學科的專業化建置,達到規訓機制下之創造馴服個體的效果。

1.規訓的目標及創造出馴服的身體。
2.不論是學校教師或是精神病院的醫師,皆意識到唯有建立起完整的學科知識,完善的制度及評鑑方式,才能進一步的達到其目標(教化學生及治療精神病)
3.為了進一步了解十九世紀法國之精神病學及學校課程之共通性,有必要論述關於精神病學的發展史及學校課程的改革。
4.19世紀精神病學醫學史
(1)19 世紀初以前,精神病處置的場所大部分是家庭或者社區。19 世紀初以後,地方與中央政府開始負起照顧精神病患的責任,於是療養院數量逐漸增加。
(2)精神醫學尚未成為醫學專科。精神病醫生為一般開業醫師,並未接受任何專業訓練,亦無專門期刊與學會。
(3)19 世紀中葉之後,精神失常(insanity)已經成為法律所認定的一批專家所負責診斷、認定和處置的狀態。療養院也成為官方唯一認可的處置精神疾病問題的手段。
(4)強調「道德療法」(moral treatment),利用或藉助病患自身心理與理性官能進行治療,而非之前由外強加在病患身體上的禁錮。
(5)療養院與其他機構如學校、感化院、工廠等等,其實有其相似性。精神醫學的突破,即在於如何將道德治療這個「非醫學」的治療技術(規訓)轉變成醫學專業得以建立的基礎。
(6)精神醫學成為醫學專科,道德治療的使用,與療養院的崛起有關,於是
精神醫師變成所謂的「道德企業家」(moral entrepreneurs)
(7)1830-40 年代起,某些著名的精神醫師或開業醫師公開溝授精神病學,療養院也有訓練實習醫師與助手的課程。19 世紀中葉,精神醫師有了期刊與學會,19 世紀後半葉,英國的「醫學心理學會」開始將醫學生的精神醫學考試制度化。
(8)精神醫學的研究重心從法國轉移到德國。德國研究指出,精神醫學為腦部疾病的研究。精神醫師隨著精神醫學重新定為,從療養院的醫師,轉為大學的精神科教授。大學精神科的設立,提高精神醫師的社會地位。
5.學校課程的改革--以英國地理課程為例
地理不只是有關地圖、地球環境的教學,而更是扮演著將其他自然、人文科學落實到生活上的重要角色。英國的地理教育,致力於改善人們對於地理教育之價值未能備正確認識的情形。
(1)英國在1988年通過教育改革法案 (Education Reform Act 1988),明訂建立國家課程標準 (National Curriculum),並規定「地理」是國民教育階段的十項基礎科目之一,並持續地對課程標準的內涵進行修正。
(2)1998年初皇家地理學會-英國地理學者學會(RGS-IBG)與地理協會(GA)聯合召開「地理:對生活教育的貢獻」的會議,清楚說明「地理」對於當今各國所標榜的生活教育之重要性。
(3)面對社會及教育決策者對地理課程所提出的質疑,並做有以下之努力。
a透過地理協會出版專業書籍
b透過媒體傳達相關理念
c舉辦官方民間座談會
d製作電視節目
試圖協助各級地理教育工作者一起努力提升「地理」在社會大眾的形象。
(4)建立地理科系專業的形象
透過向學生介紹地理的方式,讓學生了解現行英國地理教育的內容。強調地理的教學方式活潑生動,經常配合當前議題進行討論,不同於以往制式的教學法,同時強調在地理課程中所能培養的技能與態度。
(5)英國的地理教育之改革,重新思考地理教育在國民教育階段的意義﹐同時積極轉變國人﹙包括對學生、家長、其他科目老師、校長、教育決策者、企業、一般社會大眾﹚對地理的刻板印象。對第一線的地理教育工作者而言﹙包括小學社會科教師、國高中地理教師、大專地理教師﹚此次的教改大幅提升其專業地位,使地理教育價值大增。
6小結:
本篇透過對法國精神病醫學史的發展及英國地理課程改革的過程之論述,指出了兩者之型態上相同之改革。學科專業化的過程中,專業知識體系的建立及評鑑機制扮演著關鍵之角色。除了有效達到規訓主體的目標(教化學生、治療病患),創造順服的身體,也助於該專業團體與國家、社會之互動關係。

關鍵字:
知識專業化、精神病史、學校教育、規訓

公共管理之範疇及評估

為達成維持國家穩定發展、進步繁榮等創造最大化國家效能(utilite etatique),增進人民生活幸福之目標。對內對公民生活進行一連串調配、干預,對外亦須衡量他國的公共管理品質,即為國際上之國與國之間之公共管理。上述可看出,公共管理的範疇以國家做為基本架構、運作單元。各國依據其發展形成多元的公共管理模型。
提問:
  1. 公共管理採用政治經濟學(Economie politique.)的方式,透過統計資料,調配著人民生活。各國的公共管理亦牽動著國際社會成員國內之穩定,各國之公共管理之實施如何評量?要包含哪些評量項目才能反映兼顧人民幸福及國家效能最大化之目標?
  2. 最近一次的國民幸福指數調查,新加坡於各項調查中穩居第一。幸福指數評估該國民眾生活的物質生活條件及生活品質,如健康、教育、休閒、環境、滿足感、安全等。這項調查以經濟、社會發展來評核公共管理,然政治層面的發展是否亦涵蓋於公共管理的範疇?


關鍵字:
公共管理、政治經濟學、國家效用/人民幸福

2013年12月15日 星期日

FOUCAULT AND EDUCATION DISCIPLINES AND KNOWLEDGE

FOUCAULT AND EDUCATION DISCIPLINES AND KNOWLEDGE
PART TWO EDUCATIONAL PRACTICES AND SCIENTIFIC KNOWLEDGE

法國革命後對於教育歷史學家和學科歷史的重視,政府正式建立國家教育研究的機構,許多的關於現代教育有系統的教育實踐(educational practice)方式被提出,包括教育的行政、課程、哲學理論、時間安排等策略。作者主要以傅柯之提出之規訓權力(disciplinary power)的角度,分析革命後的學科知識與科教育改革實踐之間知識-權力(knowledge-power)之關聯。

1 18世紀末,社會秩序的維持由明顯的主權、法律權力,轉向隱晦的規訓權力所控制。透過規訓的技術、方式,運作於監獄、學校、工廠等。

2 規訓的技術主要可分為四類:
 (1)給定一個明確的封閉空間。便於維護秩序和監督。
 (2)靈活的運用此封閉空間,依據人員之性質,劃分不同的空間,目的為建立各個體之聯繫,以便監督、評量。
 (3)時間、活動的安排。將空間內的人給予時間上之劃分,明確給定活動內容
 (4)規訓權力中的各項因素可交互替換。透過等級的分類,個體將被排列、定位,並在同一個相互關連的技術網絡中分布循環。ex教育制度中,等地的規定。

3 規訓與懲罰一書主要是目的是闡明權力-知識之間的關係。規訓權力的要素包括對於空間、時間、活動、權力的組織劃分。為了有效訂定出活物表,需要仰賴不同之學科知識。

4規訓權力的作用模式,賴於系譜學的研究方法。是一種持續、動態的時間追蹤。規訓技術指出了一種連續整合的線性時間軸概念,包括分割、排序、綜何運用、整合,已達權力的效果。

5法國的教育主要有兩個關鍵的發展:
(1)設立全國性的教育體制
(2)增加考核、檢查機制

6生理學(physiology)的加入:
1 18世紀末,出現之現代的研究方法,活物的功能研究。首先用於醫學界(了解人體結構和器官功能之間的關聯。)而後被社會學者採用,發展出社會生理學(social physiology)。
2 隨後也跟教育學、政治學等學科結合。教育策略融合醫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專業知識,並透過一系列評量機制。

7小結:
傅柯指出知識-權力概念,蘊含著所有學科知識都有政治層面的運用。教育學家必須致力於系譜學(ex規訓機制的研究)的研究方法,了解同時出現之新的知識形式及權力模式之間的關係。教育實踐有賴於各學科領域的整合、運用不同學科之知識,如歷史生物學、教育心理學、教育社會學等。同時且也需注意到最終的檢測、考核機制。

關鍵字:
教育實踐、規訓權力、知識-權力、系譜學

國家物理學與國家平衡

傅柯透過理論及歷史事實,闡明國家理性。依據其定義、性質可理解為一種調配的概念,目的在維續國家存在之狀態;本質上則是是獨立的、不受壓迫、干預的,使之處於一完善、自主之狀態,國家的多樣化就成為一必然之特徵。他指出國家物理學(physics of states)的概念,用以剖析國際上,眾多國家間依據國家理性,達成穩定之動態平衡。不同力量之間的互動關系帶出了治理藝術,分為對外之外交-軍事技術及對內之公共管理技術。

提問:
1 國家物理學的視角下,以軍事-外交(military-diplomatic)為各國家角力之架構、手段,透過限制、平衡、結盟等方式,以軍事實力作為運作籌碼。採政治的方式,必要時運用戰爭來達成力平衡。這種力量的均衡,強調國家之硬實力。當今全球經貿交流頻繁下的國際社會,外交在軍事實力長期帶來的穩定有實質的效果,但面對硬實力較不足(實力較弱國),或是硬實力接近(強國之間),國家物理學的分析是否應加入其他指標做衡量?如經濟、技術、文化上之軟實力?硬實力和軟實力在力均衡內扮演的作用為何?

2呈上,以此反思中古時期之義大利國家經濟實力高於軍事實力之狀況?結盟合作的方式是否有穩定力均衡之效果?

關鍵字:
國家理性、國家物理學、軍事-外交

2013年12月8日 星期日

治理與治國

牧領制度之引領的作用強化,也擴及到了各類治理的層面,傳統君權的性質亦隨之擴大。君權和治權的不可分離、連續性。傅柯提到上帝支配世界,並非治理,而是以一系列的規則。
而其所強調的治理的技藝(the art of government)則是指統治者專有的治理,即國家理性(ratio status)。
自然原則(principa naturae )和 國家理性,形成了一種矛盾、對比。前者屬規則導向,不包含治理,後者則被賦予治理的涵意。

提問:
1若上帝已給自然制定一般的原則引導人們日常生活,人們何需統治者之治理?自然原則和國家理性之間的關係究竟為何?

2國家理性,按照義大利人的定義,是指國家對人民之穩定統治。傅柯認為馬基維利對十六世紀之後關於「治理技藝」(the art of government)的討論提供了思考基礎。不過,他提出治理的概念與馬基維利的「國家理性」在治理對象上有所不同。差異在於,馬基維利強調君主與國家之間關係,要能維持與存續創建、征服之領土;而傅柯則是主張治理就是對事物的正確處理。治理和國家之間的關係為何?若依傅柯的看法,治理需要談及國家嗎?

關鍵字:治理、國家理性、治理技藝

FOUCAULT AND EDUCATION DISCIPLINES AND KNOWLEDGE

FOUCAULT AND EDUCATION DISCIPLINES AND KNOWLEDGE
PART two  the genealogy of the urban schoolteacher
這篇文章的核心問題是再討論透過怎麼樣的一套機制、策略來影響、規範都會裡學校教師的角色、職能。
作者採用傅柯系譜學的方法,從學校的功能、空間的配置、師生之間的權力互動關係等來分析教師如何在社會發展及師生互動之過程中,採不同的教學法(pedagogic science)、規訓機制(disciplinary machinery)和生命權力(bio-power)的運用,發揮教化學生的目標。

(一)18世紀的學校功能起因於城市大量的貧窮、不道德之人口。為了教化這類型之人口,政府藉由廉價的學校教育加以規範、導正。這種類型的學校最初是散漫,毫無章法的。缺乏出席紀錄、無固定的上課日、時間表等。
邊沁等人,對於這類的學校提供了不同之教育方式。在Chrestomathia中採用科學化的方式,以全景場是建築的技巧,並加以獎勵及懲罰等方式,灌輸培養學生應有的規範。在這種教學法中,主要以監控、檢查,教師的角色相對較低。
(二)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學校的主要目標為培養道德,課程內容則為其次。
教師的角色也隨之提升。教師透過的不僅是監控、檢查等方式,亦需藉空間的配置,如藝廊的設置、運動場的安排等加以調節。同時師資本身的訓練也同樣重要,需要培養相關之德性,如謙遜、恭良、和順等,以達身教、言教之目標。
(三)同時因都市中的家庭結構,不同於鄉村,大部分家庭是屬勞工階級,家長們平時無法給予學生完善的照顧與高質量的教育品質,學校亦提供部分家庭的功能補正家庭功能的缺失,如教育、照顧。
(四)過去教師採用非系統性的策略及體罰,主要對學生之身體形成壓迫,這些不適當的教育手段效果不彰,且適得其反。採規訓機制及生命權力的視角,教師透過一系列課程、校園空間、老師的配置,將都市裡中低階級的人口,教化成符合社會道德之主體。
(五)教師在與學生之間的互動,社會發展等變動變動的過程中,對於自己的角色的重要性,自我認同、角色地位、功能形成高度的共識,並自我形塑、提升專業形象。

關鍵字:教學法、規訓、生命權力

2013年12月1日 星期日

FOUCAULT AND EDUCATION DISCIPLINES AND KNOWLEDGE

Foucault and education Disciplines and knowledge
part one foucault and education
本書的第一部分的兩篇文章,透過對於傅柯的理論、著作做分析,並用於教育研究之中。規訓與懲罰一書,有別於傳統的分析模式,採系譜學的方法,並提出權力/知識的架構。本書第一部分依此架構,試著用於分析教育環境中的主體、客體的權力運作關係。
一、Foucault 權力/知識、身體與空間之概念
Foucault 在《規訓與懲罰》一書中,論述了近代監獄如何形成,其所具有的歷史意涵。從十七世紀對犯人身體的嚴厲酷刑到近代監獄的形成,懲罰的方式改變了,對犯人公開示眾的身體酷刑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對罪犯每日活動的規訓。這種懲罰方式的改變其實是一種新的權力策略的結果,也就是「規訓權力」的誕生。在追溯懲罰方式改變的過程中,可以看到權力如何藉著懲罰的各種技巧,將身體變為權力運作的對象,進而將之訓練成馴服個體的過程。
(一)規訓權力之目的:增強人對於自身身體之控制
所欲產出的是「順服的身體」,其方法就是規訓(discipline)
這種權力之目標不是要增加人的能力,亦非對人身之征服,而是要建立一種關係,通過這種權力機制的本身,一方面達到培養能力之目的、一方面也使之順從。
規訓權力使人了解如何控制其他人的身體。
(二)規訓機制:政治解剖學
規訓權力下,採微觀的角度,視身體成為權力運作的對象。透過對空間的分配、活動的控制、時間的累積、與力量的控制。
透過對空間的分配、活動的控制、時間的累積、與力量的控制
(三)規訓權力之能有效運作在於使用了以下之手段:
層級監視、規範化評判(evaluation/judgment)以及檢查/考試(examination)。檢查將層級監視與規範化評判的技術結合起來,前者是用監視的技巧將人納入監督關係,使之受到控制與改變;後者則透過刑罰制度訂出規範,並以量化之方式加以排序,使得紀律落實。檢查將以上兩者結合確定了重大的規訓功能,也將知識與權力結合起來。
 (四)規訓權力的運用
在規訓權力確立的過程中,空間佔有很重要的地位。故規訓權力的施行首先要在一圈定的封閉空間中進行,在這空間中,每個人都被鑲嵌在一固定的位置,任何動作都會受到監視。
Foucault Bentham 的圓形監獄作為例子,圓形監獄這種建築設計能使人被觀看,但本身並無法知覺。這是種極端有效的安排,監視使權力呈現持續性。是可見又無法確知的,因此形成一種秩序的保證
EX.罪犯不會有串通陰謀、逃跑的危險;病人就不會有傳染的危險;學生就不會有抄襲、喧鬧、閒聊和荒廢時間的現象。
這種規訓機制成為一個有效監督的結構,在中心之管理者可以暗中監視所有的人,他能不斷地評定他們,改變他們的行為,要求他們使用他認為最好的方法。
(五)第一部分小結
Foucault「規訓」的概念作為切入點,雖然在Foucault 的著作中,並沒有特別針對教育這一領域作專門的論述,然而,就如Hoskin所稱, 揭開Foucault 的假面具之後, 其實他是個隱匿的教育理論家(crypto-educationalist)。Foucault 指出「規訓」既不會等同於一種體制也不會等同於一種機構,它是一種權力類型,一種行使權力的軌道,包括一系列的手段、技巧、程序、應用層次、目標。它是一種技術學,可以被各種機構或體制接過來使用(如學校、醫院)。從圓形監獄的安排,考試所聯結的層級監視及規範化裁決,在這些機制交互作用下,使得規訓權力得以發揮它經濟有效的效用。因此,從Foucault 的分析中,試著去檢視在現代學校中的權力關係,當身體變成教育系統所操控的一個對象時,學校要透過何種計劃、何種方式來參與規訓學生身體的技術,使其因而更具有生產力。

管理與治理

傅柯以系譜學的方式,運用各類不同之材料、主題分析牧領權力。並從牧領的反面或是與不同於牧領之目標,即管理(management、economy)、引導(conduct)人們,加以分析,試圖建構出治理術的發展背景。牧領權力下,目標為管理每個個人,使之服從並灌輸真理。在這種狀態下,並不包含自我治理的概念。這種引導為導向的權力呈現一種上對下的關係。牧領權力之危機正是對這種關係的反抗。

提問
傅柯提出之牧領權力的性質不同於治理之本質。有領導即有反對,若治理不同於牧領之服從、引導導向,那治理著重的是甚麼部分?治理人和管理人的差別?治理與管理是互斥還是相互含蓋?

關鍵字:
牧領權力、管理、治理

2013年11月24日 星期日

Foucault and education Disciplines and knowledge 2 Foucault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

 Part 1: 2 Foucault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 摘要:

本章作者(Stephen J. Ball)主要透過對傅柯的相關思想、主張的分析,討論之中蘊涵的教育的涵意,並提出如何應用相關的分析方式於教育研究。以下分三部分做說明:

()傅柯的主要思想定位
1傅柯為二十世紀較具爭議性的思想家。
他看上去並不符合任意學派,亦不採用任一被認可之方法論。
面對這些評價,傅柯表示他不願意被貼上任一之頭銜。他不被分門別類,而是保持其自身的獨立性。
他涉及有許多政治事件,一系列的學術批評造成他與學術界的密切互動。但基本上,他的理論仍然被教育家們忽視。
為什麼教育家、教育哲學家對傅柯感興趣? 

2他接受了康德的研究方向,並認為啟蒙運動的思想是要採取一種態度,這種態度是對現實的不斷批評。他也研讀了許多尼采的著作,對他的思想有了重大的啟示,影響最深的就是對於系譜學(genealogy)的運用。

3教育學者們主要感興趣的是傅柯對於社會控制和權力運作的論述方法。
學者walkerdine在對於發展中兒童的討論中,便是運用傅科的研究分析方法。反對皮亞傑的階段性劃分的發展觀。

()系譜學家的傅柯
綜上所述,傅柯不屬於任一學派,即使他使用歷史資料書寫出一個不同的歷史。這些零散的歷史資料和方法論,在傅柯的運用下,呈現出一種新的對於歷史的觀點。

1反歷史的立場
過去歷史被視為是人文學科中的敘述性文學,涉及許多事件、制度之描繪,亦被稱為"社會歷史"。這種學科的出現,與許多不同的主題互動,如家庭、婦女、階級,同時也引進了社些社會科學之方法論。歷史學家將傅柯的著作視為非歷史性的,以規訓與懲罰一書之架構論證:
(1)沒有一段完整的歷史能對過去一段時間發生之事件進行完整的論述。因為傅柯使用之歷史資料來源廣泛,且缺乏明確的選擇理論基礎。
(2)他沒有提出歷史產生之因素。
例如他曾寫到19世紀早期對人們的突然監禁,但並未多作解釋。即使監禁對於他所論述之規訓、規訓機制是重要的。
(3)傅柯的著作呈現了一系列來源廣泛、複雜的資料。他將醫院、學校、軍隊、營區和監獄之詳細構造並列於一塊討論。並透過權力-知識之概念,分析這些對象之間的關係。
(4)傅柯沒有提供一個對理性的延伸說明。他認為,任何理性的背後,存在有時空背景的影響,理性的分析歷史並不會使人們記取教訓。
(5)傅柯並沒有創造一個思想史,他指出自己的方法論與歷史是不同的。歷史強調連續性,而在他所採用的例子中,不能以這種連續的方式做研究。而是一種斷裂、不連貫的時間之概念形成之連續的研究客體。
(6)傅柯的思想被視為是尼采式的

傅柯在規訓與懲罰一書中,運用的不是歷史的理論,而是一種系譜學的歷史方法。

()對教育研究之影響
傅柯的系譜學研究途徑如何應用於對教育之研究?這提供了教育研究一個新的框架。這個框架以權力-知識之概念為系譜學之分析方法。並且透過對權力關係的分析了解帶入學校教育的研究。
1傅柯對權力關係之分析
(1)由法律、傳統、經濟條件等構成之差異,為權力關係的運用提供了明確的立場。例如教師法定、傳統的地位,提供權力運用之條件。
(2)追求特定目的,而按照他人行為處事的人。例如教師追求教育之目的,使現代權力通過規範化程序發揮作用。
(3)通過強迫、服從、贊同、監視、經濟報酬等手段使權利發揮作用。
(4)制度化的方式。存在一個由法律、傳統、和階級化的結構複合體。如家庭、軍隊或學校。

根據傅柯的觀點,對權力關係的系譜學分析,可用於學校的規範化功能。但一般認為傅柯並未提供完備的方式,而僅指出對教育環境中微妙且複雜之權力關係的一種觀點。不過大體而言傅柯對於權力-知識的分析仍影響教育研究者。

關鍵字:傅柯、 系譜學、教育研究

政治與牧領

在希臘的古典政治思想中,牧羊人主題是受到否定的。牧領制度是與基督教之發展有關,且與政治權力之間,相互影響、衝突,但兩種權力本質上仍有不同。牧領的權力有幾個特徵,包括權力及於全體及個體、對每個個體都有責任並為之負責、與受治理者共進退,必要時犧牲自己以拯救全體,在牧領的權力關係中,治理者與受治理者是相互影響著彼此的,且後者對前者非處於服從、順服之狀態,而是對於前者無條件的依賴。而前者亦以服務者的角度服務後者。
柏拉圖的文本指出,政治權力(political power)和牧領權力(pastoral power)之間的關係有所不同。前者在國家這個統一的法律框架中運作,後一種權力的職責是不斷地保證、維持和提高每一個人和所有人的生活。
掌握政治權力的人不再是牧人。這些人的任務不包括養育一群個人的生命。他們的任務是構建和確保城邦成爲一體(如同紡織工)。

提問:
若如柏拉圖所說政治問題是存在於城邦和其公民的框架中,一和多的關係問題;“牧領”的問題涉及的是個人的生活問題。當今福利國家的架構下,政治人物所需要具備的究竟是政治力、還是牧領權力?支配法律主體的政治權力和照看個人的牧領權力間如何調配?

關鍵字:牧領權力、政治權力

2013年11月17日 星期日

學期報告大綱:治理術與教育治理

一、前言
傅科所認為的權力不同於一般的定義,由某單一系統產生並向外擴散。而是將權力剖析成為一種策略關係,研究治理對象之行為,並著重於不同事件、策略技術的運用。除了對於國家治理術的探討,也將治理術延伸至自我關係。即個人如何經由與他人的關係,治理自身。
本文希望研究教育治理如何可能,學生並非僅為順應一切治理策略的主體,相反地,是一個自主的個體。即個人如何經由與外在環境的互動,從治理自身的角度進行學習。當自我處在被治理術所治理的狀態下,跨越並達到自我治理的狀態。

二、傅科治理術的概念
(一)治理術的發展背景
(二)治理與權力運作
(三)治理術的意涵

三、治理與教育治理

四、結論

關鍵詞:傅柯、治理術、教育治理

牧領制度與人口治理

治理一詞之文意,不論是物質上或是精神上之意思,皆顯示出治理的對象為人。對人治理的概念起源自基督教的牧領制度(pastorat),包括牧領權力之觀念,和良心、靈魂之指導。
傅科指出研究治理術就是為了研究國家和人口之問題(P161),而治理概念中對人進行治理,可以牧領術加以解析。其三個特徵包括權力運作對象為人,目的是拯救、照看其對象,並即於全體及個人。這三個特徵皆圍繞著其對象,也就是受治理之人,也凸顯出牧領權力之治理內在限制,即對受治理人之掌握。如何能如牧羊人,確切的掌握其照看的羊群的數量、特性,人口則為關鍵。

提問
1牧領制度強調以個體為目標的治理術,如何與現代國家總體性之人口治理結合?
2牧領之對象有無範圍之限制?對於外來之人口(跨縣市、跨國)或羊群外之"羊"(罪犯、遊民)是否亦為牧羊人之照看對象?

關鍵字:人口、牧領制度、治理

2013年11月10日 星期日

治理化下的政治生活

1傅科以馬基維利的君王論一書的歷史討論,分析治理藝術的重大轉變,包括治
理的主體、客體、目標、方式等等。
2主權、規訓、和治理(sovereignty-discipline-government)等權力形式的
遞嬗,漸漸形成了關於治理技藝。包含有一套關於治理的知識及相關的配置。
「治理就是對事情的正確處理」,不同於領土主權的治理,更強調對人事的治
理(one governs things)(p134)。
3治理之技藝,其對象不是領土也不是人民,而是人和事件的複合,體現於人口
層面;治理的知識即能掌握人口、領土、財富之間等多重關係的政治經濟學
(political economy);達成治理目標之處理手段則為集體層面的安全配置
、及個體層面的規訓機制、及法治。這種治理術之轉變即為治理化(governmentalization)。

提問:
傅科以一種微觀的角度分析權力和知識關係下之治理。所有層面協調運作,不是用暴力、強制,而是有效的串連起各個場域的權力結構,透過政治經濟學等知識基礎,調節人口下之各別生命。以一種連貫且細微的的方式,貫徹到個人、群體之間。在這種治理化下的社會,其生活的架構、方式、價值觀、意識形態等,被無形的訂定,深化入人們的生活層面中。身處其中的人民無知於治理的過程,而被迫接受種種限定的概念。將個別之人,視為一集合體進行治理,是否過度忽視人的各別性、獨特性及自主性?治理化下的主體是否能享有獨立和自由?治理化的國家是否更全面、深廣的控制著內部之人民?

關鍵字:人口、治理化、政治經濟學

2013年11月4日 星期一

學期報告大綱:政治生活之有效治理

摘要:  
        面對政治學一個古老的問題:人應當如何生活?希臘時期的政治哲學追求的是最佳之政治生活(真理);而後至亞里斯多德較為實際的尋找生活中可行之善;馬基維利則務實的追求有效之統治。
這個命題的背後背後隱含著政治學中兩塊重要主體之間的互動關係,統治者即被統治者。馬基維利指出兩者有著不同之性情,前者渴望權力之擁有,而後者則希望不被約束。不論是治人亦或是被治,皆屬一治理問題。故人應當如何生活之背後,就是關乎治理為何?治理如何被有效適當的運作?
  本學期閱讀馬基維利的相關典籍即Viroli對其政治理念之評述,得以知曉馬基維利之政治理念不僅為提供建言:統治者應如何為之,更進一步對國家起源、政治秩序做出分析。
即正在進行中之傅科,有別於過去政治學的一種新的政治觀,即從領土之國家過渡到人口之國家的治理技術之轉變。。兩者雖處不同之時空,看似無直接之交集,主張看法也不盡相同。
但皆關心如何有效治理。本篇文章希望藉由分析、比較兩者之理念、主張,試圖整理出一條回應人應當如何生活的可能途徑,且進一步形成對如何有效治理之概念。
一、何謂良善之政治生活

二、政治生活之主體

三、實踐政治生活--治理

四、政治生活之防火牆

五、結論

關鍵字: 政治生活、治理

2013年11月3日 星期日

權力運作變化下治理術的轉變

1.權力的結構伴隨著西方政治的意志型態及知識之建構而在形式上有了變化。
17、18世紀的自由主義對於君權神授和重商主義產生批判,轉為重農主義之自由思
想。自由主義(liberalism)的出現,產生權力界線的問題。
過去對人的干預控制轉向「調節」,應考慮到人的自由才是對事的治理首要之務,並在強調以向心(centripetal)控制的「規訓」與離心(centrifugal)發散的「安全配置」中取得平衡點,從而形成了一套關於管理生命的治理術,即生命政治。
2.規訓與安全配置不論在調配空間上、處理事件上或是規範化上有不一樣的處理方式。
蘊含兩個層面,包括個體層面對於個人身體的各種規訓,如學校、軍隊、醫院、監獄等規訓設施,及總體層面對人口之治理,如人口數量、流動、出生死亡之情況、健康狀況、貧富差距等。也引出了人口(population)這個新的權力運作要素。

提問
依傅柯說法,自由主義的出現,權力之布局產生變化而有了治理上的幾個特徵,包括空間上是擴張、離心發展的,在調節、規範上是放任、自由順應的。而其之所以適當且重要,是因為以人口做為對象。
統治者如何確保人民願意以人口之型態進行活動?運作過程中規訓和安全配置的比重、搭配如何取得平衡點?

關鍵字:自由主義、權力、人口、治理

2013年10月27日 星期日

從權力形式之演變論治理

1權力(power)形式之轉變:
傳統以法制、規訓試圖改變人的行為模式,著重於權力的強制力和道德之約束力。新興之權力形式,也就是作者提到知第三種類型,是以理性為基礎,不再試圖干預人的動機、行為,而採用觀察之方法,輔以相關知識施行治理--即安全配置(apparatuses)。以竊盜和天災疾病之處理形式的演變論證。安全技術(technologies of security)、法治、規訓之相互運用即為權力,而權力之實踐即為治理(govern)。
2安全配置與安全空間:
權力的施行範圍,即空間。不論是規訓還是安全都接蘊含有空間劃分的概念。作者進一步以3個城市的例子,加以分析空間規劃如何隨著權力形式產生改變。17世紀之論首府顯示出城市之設計是為貫徹法律及王權秩序;Richelieu於荒地憑空而設,以紀律之目的,將人們依等級、權力等做一個規訓空間的設計;最後則是18世紀的Nantes,目的在城市之發展及流通,設計上透過街道之設計,達到衛生、交易、控制、監視等功能之安全空間。

3城市設計之重要考量---環境:
環境包括自然條件(河流、沼澤、山巒),即人為條件(個體、房舍之聚集),這些條件彼此相互作用、循環(流通)產生影響。
而治理城市就須精確的考量影響環境之因素,也帶出了治理的形式之轉變。

提問:
1本篇對於權力形式之變化,做了歷史性的辯證。新的治理術除了強制力、規訓力外,更強調安全空間配置之建置。傳統之政治學面臨的科際整合的挑戰,包括心理學、統計學、醫學等...相較於過去之政治理論對於統治者於德行之要求,及馬基維利強調之治國術等,新興權力形式之國家治理更需要透過近代科學的輔助、運用。
這種形式的治理,是否代表著統治者不再以個人或少數人為單位,進一步轉為政府之角色?(須由各專職單位處理各種類之政策規劃)

2若治理是針對某個區域施行一連串之安全配置,城市較之國家確實掌握該區域內之環境條件,Benjamin Barber提出以城市統制取代國家之看法,似乎合理。
城市是否僅為國家行使治理之角色、功能的延伸?是不是有些功能無法由城市執行?主權這個重要因素如何扮演關鍵影響?

關鍵字:權力、治理、安全配置

2013年10月26日 星期六

安全導向下之共和治理實踐可能(修正版)

  1. 生命權力(bio-power)指國家透過不同之組織管理該國民的生命、身體、健康、生育。國家對人民生命管理之方法,隨知識的改變有所不同。古典時代,國家對人民的治理將之視為單一之個體,並以剝奪其生命之方式展現權力。晚近十八世紀,國家對人民的管理改以人口(population)之概念來管理。
  2. 而權力機制的概念中,安全技略(technologies of security),不同於傳統單以法制、規訓治理,更著重於運用對社會、自然、風險、成本評估等概念的了解。
  3. 作者指出構成人民性格與性情(the character and the mind)的原則是氣候、政體、習俗以及慣例的結果,這時統治者不再只是傳統上基於政治主權之權力統治人民。統治者必須立基於地理、氣候等自然之背景條件及法律、社會風俗等制度,進行有效統治。
提問:
  1. 基於生命權力的治理需要良好的安全配置,其中至為關鍵的則是現代科學的發展,醫學、心理學、統計學之出現,供統治者對人、事、物做預測、預防。有別於傳統著重法治、規訓等治理方式,後者之治理更強調科學的掌握、運用。其成效如何?如何解釋科學發展前成功之城邦治理,如羅馬?
  2. 共和理念,自城市中孕育出緊扣人民的生活。其實踐、維繫有賴於統治者對於該地之人、事、物、環境之掌握,透過科學的方法達到有效治理。此時國家對人民生活治理之影響力、應變性等,似乎較城市來得低。本傑明·鮑勃於是提出了以城市統制取代國家之看法。這個嶄新的看法,似乎又將問題帶到了,國家角色、功能的問題。國家和城市兩者如何區分?其界定標準為何?城市會不會就是個國家角色、功能的延伸?是不是有些功能無法由城市加以分擔?試以新加坡及台灣為分析對象。

關鍵字:生命權力、安全技略、城市、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