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9日 星期日

霸權政策的解構--以澳大利亞教育發展為例

二十世紀,全球各地由一元轉變成多元的社會型態。學者們對於自由資本主義下之全球化所引發的普遍化、同質化,進行反省、批判乃至企圖超越。
全球化下,世界的經濟體系、文化、生活習慣等,被統一控制。不僅在商業上、更在文化上形成一種同化的力量。

一、多元文化主義的政策(Multiculturalism Policy)可說是一國政府為了回應少數族群的文化認同和教育需求,更重要的是為了追求多元文化社會中族群關係的合諧,在合諧中共謀國家整體的的進步與發展。
  1. 承認不同語言族群的公民身分
  2. 政府支持以少數民族語言發行的報紙、電視和廣播節目
  3. 支持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和假日
  4. 學校、軍隊和一般社會中,允許少數民族穿著傳統服飾
  5. 支持少數民族的音樂和藝術等文化
  6. 鼓勵少數民族在政治、科學、技術、教育和勞動力的參與
二、屬移民國家的澳大利亞於 1970 年代放棄白澳政策。大量接受來自亞洲地區的非白人移民。
澳州政府於 1973 年正式採用多元文化主義政策,做法仿效加拿大。除提供移民兒童和成年移民「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方案,協助移民儘早融入澳洲主流社會和學校生活外,亦提供經費補助各民族社區語言學校的設置,以示尊重少數民族的文化認同權利。

三、提出雙重文化認同(dual cultural identity)的政策,呼籲原住民及非英語背景的國民,應發展出一種「身為某一民族但也平等參與多元文化社會之一員」的認同感。

四、澳大利亞多元文化之教育政策實踐
儘管政府制定許多政策、行政措施,試圖達到多元文化社會之目標。但效果仍不及透過教育,從根本上改變人民對於多元文化的態度及看法。因此澳洲政府也提出一系列多元文化教育政策。
  1. NESB(non-English-speaking background),針對非英語背景的學童制定此政策,幫助移民兒童增進英語能力,提升其學業。
  2. ESL(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澳大利亞政府特別提供經費,對非英語背景的學童實施「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
  3. LOTE(Community Language /Language other than English)目前澳大利亞的人口中非英語背景的族群超過四分之一,因此其多元文化教育中有一特殊項目,即社區語言的教學,由社區語言學校(民族學校)來執行。
五、多元教育實踐之主體
多元文化實踐之主體包含所有國民、外來移民、文化、兒童、教育、老師、課程設計、學校等
  1. 多元文化教育目標能夠達成的最主要關鍵就是教師。
  2. 將學生的文化知識當作學習資源
  3.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室與課程組織
  4. 允許並鼓勵學生以不同觀點看世界
  5. 了解並發展每個人在教室與真實生活經驗中的價值、經驗與學習方法
  6. 每一學習領域的課程成分中,需發展多元文化的觀點
  7. 跨課程的合作是需要的
六、小結
面對全球化下引發之文化霸權主義,唯有透過多元主義之實踐,落實多元文化政策及教育,以解構霸權帶來之同質化、普遍化的現象。
過程中,政策具指導性、支持性作用,而教育則依據政策加以實踐。關鍵之主體就在於所有教育工作者,應具備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與實踐之教學策略、方法。澳洲政府致力於使國家不成為一個文化大融爐,而是使不同的族群自願的共享一個共同之政治體制結構下,有著各自的獨特性,並尊重彼此文化的生活方式。

關鍵字:霸權解構、多元文化教育、澳洲多元教育政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