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第八週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第八週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10月27日 星期日

政治解剖學與權力運作

  • Foucault, Michel. Security, Territory, Population-Lectures at the Collège de France 1977-78. 11 January 1978. (第一講)

傅柯(Michel Foucault)在分析權力時,不採任何一種特定權力觀(無論是君王式、由上而下的權力觀或與之相反的推演路徑),也未曾試圖提出「權力是什麼」的一般性理論(general theory of what power is),反而設想了一種「政治解剖學」的眼光拆解權力,強調權力分析是為得知權力究竟於何處發生、如何發生、在誰或哪一節點之間發生、按照何種程序及形成什麼結果。(16)
  1. 傅柯解釋,「權力機制的分析作用就是揭示知識的效果(showing the knowledge effects)」(17),若揭示知識的效果是傅柯權力觀之目的,那麼無知於權力作用將對人之生活帶來何種「惡」?
  2. 由生命政治學(biopolitique)建立的若干機制(如總體測量至安全機制等)皆為調節並優化眾人的生活狀態,權力機制對人身的干預看來無可避免。依循傅柯的論述脈絡,讀者或可明白權力如何在生活中發生,形成何種結果。然而,當權力運作的結果不從人願,甚至帶來損害,此時改變權力運作的方式是應該的且可行的?
關鍵詞:權力、政治解剖學、治理

從權力形式之演變論治理

1權力(power)形式之轉變:
傳統以法制、規訓試圖改變人的行為模式,著重於權力的強制力和道德之約束力。新興之權力形式,也就是作者提到知第三種類型,是以理性為基礎,不再試圖干預人的動機、行為,而採用觀察之方法,輔以相關知識施行治理--即安全配置(apparatuses)。以竊盜和天災疾病之處理形式的演變論證。安全技術(technologies of security)、法治、規訓之相互運用即為權力,而權力之實踐即為治理(govern)。
2安全配置與安全空間:
權力的施行範圍,即空間。不論是規訓還是安全都接蘊含有空間劃分的概念。作者進一步以3個城市的例子,加以分析空間規劃如何隨著權力形式產生改變。17世紀之論首府顯示出城市之設計是為貫徹法律及王權秩序;Richelieu於荒地憑空而設,以紀律之目的,將人們依等級、權力等做一個規訓空間的設計;最後則是18世紀的Nantes,目的在城市之發展及流通,設計上透過街道之設計,達到衛生、交易、控制、監視等功能之安全空間。

3城市設計之重要考量---環境:
環境包括自然條件(河流、沼澤、山巒),即人為條件(個體、房舍之聚集),這些條件彼此相互作用、循環(流通)產生影響。
而治理城市就須精確的考量影響環境之因素,也帶出了治理的形式之轉變。

提問:
1本篇對於權力形式之變化,做了歷史性的辯證。新的治理術除了強制力、規訓力外,更強調安全空間配置之建置。傳統之政治學面臨的科際整合的挑戰,包括心理學、統計學、醫學等...相較於過去之政治理論對於統治者於德行之要求,及馬基維利強調之治國術等,新興權力形式之國家治理更需要透過近代科學的輔助、運用。
這種形式的治理,是否代表著統治者不再以個人或少數人為單位,進一步轉為政府之角色?(須由各專職單位處理各種類之政策規劃)

2若治理是針對某個區域施行一連串之安全配置,城市較之國家確實掌握該區域內之環境條件,Benjamin Barber提出以城市統制取代國家之看法,似乎合理。
城市是否僅為國家行使治理之角色、功能的延伸?是不是有些功能無法由城市執行?主權這個重要因素如何扮演關鍵影響?

關鍵字:權力、治理、安全配置

安全配置與城市治理之可能

Foucault, Michel. 
Security, Territory, Population-Lectures at the Collège de France 1977-78


11 January 1978


關鍵字:安全配置(dispositifs de sécurité、流通、城市治理


  現代國家為主權國家、領土國家與商業國家之疊加;人口的增長使得現代國家不論在軍事經濟及生存都面臨新的課題與挑戰。權力機制的興起,意圖在穩固、協調並持續各方關係之安定,亦即確保權力本身。欲衡量國家主權的政治功效,關乎領土內觀念、意志、命令及商業流通之強度;隨之而起的是為流通目的之城市闢道與著手於環境治理之安全配置。
  安全配置,相較於法律、規訓(Mécanismes disciplinaires)兩項安全機制為對領土與個體規範而論,其規範主體為人口;透過量化數值與成本效益評估來控制可承擔之風險範圍,目的是在建立安全空間,以處理不確定性與偶發性問題所設置的特別規範形式。因此,有效之安全配置應著手於人口所處之環境為治理-亦即治理由自然條件與人為條件所構成的既定環境,考量多重良劣因子的可能組合,並致力於概率的計算與流通好壞之區分,以極大化良率與盡可能的風險限縮。同時應推測未來,做動態性與前瞻性的計畫、展望。

  1. 安全配置涉及因地制宜的詳實規劃,除了關乎地域性文化、生活方式,亦連結統治者有效治理之主觀藍圖;試問從監所單位出發,如何使安全配置可以完善?
  2. 政治效度之衡量在於流通之強弱,城市中網絡交縱之闢道,無論是為通風衛生、確保貿易、商品集散或允許監視等功能,皆旨於流通而強化政治功效。城市的流通,亦意味著經濟和社會異質性之提高,身為一個城市之市長(地方首長),所要面對的是真正民主共和情狀下多元衝突協商之調和、分配,若非具備如Machiavelli所言述對法律、修辭術等能力善用之治國者意象展現,即難以取信服眾維繫其政權。又從城市之特性而論,存在特定之法律與行政功能,其所承擔之功能不僅僅軍事,更是切乎人民生活各面向之實際治理作為;誠如Benjamin Barber言及城市治理更貼近理想民主政治之藍圖,亦符合當代跨越國界消弭屏障之合作樣版。然而,在軍事實力作為國家力量展現,平衡了當今國與國之間的非戰化;國家的作用除了是在軍事購置上可以精簡成本達到共同防禦,亦可透過有效數量、與層級之節制,達到互動上另一面向的溝通成本壓縮。又以城市治理作為互動單位,如何解決不同類型城市(如觀光產業著稱城市)在互動地位的對等?

2013年10月26日 星期六

安全導向下之共和治理實踐可能(修正版)

  1. 生命權力(bio-power)指國家透過不同之組織管理該國民的生命、身體、健康、生育。國家對人民生命管理之方法,隨知識的改變有所不同。古典時代,國家對人民的治理將之視為單一之個體,並以剝奪其生命之方式展現權力。晚近十八世紀,國家對人民的管理改以人口(population)之概念來管理。
  2. 而權力機制的概念中,安全技略(technologies of security),不同於傳統單以法制、規訓治理,更著重於運用對社會、自然、風險、成本評估等概念的了解。
  3. 作者指出構成人民性格與性情(the character and the mind)的原則是氣候、政體、習俗以及慣例的結果,這時統治者不再只是傳統上基於政治主權之權力統治人民。統治者必須立基於地理、氣候等自然之背景條件及法律、社會風俗等制度,進行有效統治。
提問:
  1. 基於生命權力的治理需要良好的安全配置,其中至為關鍵的則是現代科學的發展,醫學、心理學、統計學之出現,供統治者對人、事、物做預測、預防。有別於傳統著重法治、規訓等治理方式,後者之治理更強調科學的掌握、運用。其成效如何?如何解釋科學發展前成功之城邦治理,如羅馬?
  2. 共和理念,自城市中孕育出緊扣人民的生活。其實踐、維繫有賴於統治者對於該地之人、事、物、環境之掌握,透過科學的方法達到有效治理。此時國家對人民生活治理之影響力、應變性等,似乎較城市來得低。本傑明·鮑勃於是提出了以城市統制取代國家之看法。這個嶄新的看法,似乎又將問題帶到了,國家角色、功能的問題。國家和城市兩者如何區分?其界定標準為何?城市會不會就是個國家角色、功能的延伸?是不是有些功能無法由城市加以分擔?試以新加坡及台灣為分析對象。

關鍵字:生命權力、安全技略、城市、國家

安全導向下之共和治理實踐可能

  1. 安全技略(technologies of security),不同於傳統單以法制治理,更著重於運用對社會、自然、風險、成本評估等概念的了解。
  2. 作者指出構成人民性格與性情(the character and the mind)的原則是氣候、政體、習俗以及慣例的結果,這時統治者不再只是傳統上基於政治主權之權力統治人民。統治者必須立基於地理、氣候等自然之背景條件及法律、社會風俗等制度,對人民產生有效統治。
  3. 上述這些就是國家所謂的安全配置(apparatuses),即為一系列的問題、一個變動要素的無窮系列,並以概率估算之意義進行治理。

提問:
  1. 若是治理需要良好的安全配置,其中至為關鍵的則是現代科學的發展,醫學、心理學、統計學之出現,供統治者對人、事、物做預測、預防。有別於傳統著重法治、規訓等治理方式,後者之治理更強調科學的運用。若搭配馬基維利之治國術,是否可以加以整全共和理念之創建與維繫?其成效如何?如何解釋科學發展前之成功的城邦治理,如羅馬?
  2. 共和民主之理念,自城市中孕育出緊扣人民的生活。其實踐、維繫有賴於統治者對於該地之人、事、物、環境之掌握,透過科學的方法達到有效治理。此時國家對人民生活治理之影響力、應變性等,似乎較城市來得低。本傑明·鮑勃於是提出了以城市統制取代國家之看法。這個嶄新的看法,似乎又將問題帶到了,國家角色、功能的問題。國家和城市兩者如何區分?其界定標準為何?城市會不會就是個國家角色、功能的延伸?是不是有些功能無法由城市加以分擔?試以新加坡及台灣為分析對象。

關鍵字:安全技略、共和治理、城市、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