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5日 星期日

學期報告大綱:人口治理與「如何正確生活」

主要論題 
  1. 「人口」(population)如何可能成為治理研究的分析對象? 
  2. 治理、政治及政治學的目的?

報告大綱

一、前言
二、治理性的研究對象與範圍——人口
  1. 人民(population)與雜眾(people) 
  2. 人口如何成為治理研究的分析對象? 
  3. 國家即權力之發動與集散中心 
三、人口與正確生活
  1. 嘗試搭建古典政治哲學與傅柯治理性概念之連結 
  2. 柏拉圖「貫通靈魂與城邦的正義狀態」 
四、政治與治理的關係
  1. 治理是反政治的? 
  2. 治理、政治及政治學何為? 
五、結論

 預計參考書目
  •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政治學》(Politics
  • 柏拉圖(Plato),《政治家篇》(Statesman
  • 柏拉圖(Plato),《王制篇》(Republic
  • 傅柯(Michel Foucault),《規訓與懲罰》(Discipline and Punish
  • 傅柯(Michel Foucault),《安全、領土與人口》(Security, Territory, Population

關鍵詞:治理、人口、古典政治哲學

期末報告:FOUCAULT AND EDUCATION DISCIPLINES AND KNOWLEDGE 從傅柯的觀點看教育研究

一、傅柯與教育
        人類個體間的潛能與特性有其個別差異,藉由教育的過程,個人方得以擴展其不同面向發展的可能性。受教育的主體是在學校的環境中被形塑出來的,透過師生的互動、教材的提供及行政系統的運作,學生得以建構自我;然而學校並非封閉的環境,教育與政治、經濟和文化均有密切的關係。
        傅柯認為主體是由知識與權力所建構而成的,學校中師生間的互動以及學校行政系統的運作背後都有著權力的關係。而學校知識的提供與其內容的決容也與權力有關,如:是誰決定教材的內容?面對權力無所不在的教育情境,剖析校園中的權力與知識的關係不但有助於了解教育體制背後之運作,更可進一步發現教育環境中所加諸於各主體(校長、老師、學生等)之不必要限制。
        傅柯認為主體是在現實環境的知識與權力運作下被形塑而成的。而在教育的主體下之學生亦是經由多元的社會制度下,被形塑、教育。
教育學科透過學科知識的建立,研究教育活動的權力運作關係。其中教育活動及可視為師生互動、學生受教育的過程。學生、老師等被視為研究主體,透過檢查、監督、考核等一系列的方法得出資料後,經過量化的統計分析和詮釋形成一套標準模式,以此解釋或預測主體在教育活動中的發展過程與結果。此一研究過程蘊含著分類與標準化的權力運作,這套標準亦融入教學活動中。
這種學科的專業化建立,建構出許多標準化指標、步驟、策略。形成一透教育體制,進而影響教育的實踐。
二、教育研究的主體  
        教育研究的主體除了學生外,另一部分即為教師。透過對權力運作分析之教育研究所建立的教育理論和原理原則,發展出許多不同的教育理念、政策。
這些教育理念或政策也帶出了所謂的有效教育和優良教師的條件,進而影響到師資培育的過程,教師必須受過相關的培育訓練,才得以成為合格、優良的教師。
就教育研究所蘊含之學生主體、知識與權力之關係而言,教育研究以學生主體為研究對象,透過對學生的觀察、記錄、分類、解釋與標準化的權力運作後,建立教育學相關理論原則。這些原理原則進一步影響學校教育之方式與教師培育。
        學校是教育主要運作之場預,以傅柯的權力觀點,權力發生於局部的運作中,因此學校是觀察教育中權力運作最佳對象。
教育的目的為引導學生具有正確的觀念和行動,並能應用於日常生活中,為權力之控管技術。教師對學生的控管即是在建構學生正確行動的領域,透過教師的行動來修正學生的行動,並引出正確的行動,而教育的最終目的在於學生自我管治,以能規範自我行為為目標。
三、規訓權力下之學校教育  
        學校教育透過規訓權力的實施,包括時間與空間的分配,其次則是層級監視、考試、分類、獎懲與規範化等。這些權力的運作目的在使學生成為有用而馴服的個體,使之能成為社會之公民。然而就學校教育而言,這種規訓權力下之校園空間規劃的標準化、師生間不平衡之關係、教育體制過度強化的分類系統、教育過程的標準化、同質化等作用極有可能限制學生自主發展的可能性。
四、對於教育研究之啟發與省思
1在教育研究方面,教育研究應重視研究過程中所蘊含的權力關係,同時在研
究設計上思考採用系譜學的權力分析方法在教育內容上,應留心課程規劃、決定及執行過程中的權力運作
2在教育方式上,教育應避免淪為一種規訓權力的訓練;在教育改革上,應重視現實情境中的權力運作,並採取由下而上的改革模式,以求落實改革理想。
3達成學生、教師之自我形塑:
建立開放自由的環境,重視開展主體個別性的教育目標。重視學習內容的開放性與多元性並開啟多樣的學習管道。有助於教育主體積極主動塑造自我、並實踐自我。
4教育研究的結果若一成不變地應用於教育情境中,便可能形成一套僵化的標準,進而塑造出一群標準化的學生。因此應視研究主體之不同,調整其教育理論的應用,嘗試不同的教學方式,運用不同的評量工具,以賦予學生更多的彈性空間與創造自我的可能。
五、結論
教育目標大致可分為兩類
1教育與社會的關係而言,在於培養公民,即社會化。
2就教育與個人的關係,則在於主體自我的創造與發展。
傅柯對學校中知識/權力的運作之歷史-空間分析研究使我們了解教育主體所可能受到的支配作用。開啟了教育研究者研究方法上新的觀點,針對知識層面研究教育理論及學校各課程領域的內容發展進行分析,並著重教育與各學科建立互動之權力運作的系譜分析。
而在傅柯這種規訓機制及生命權力的視角下,教育研究之理論、教學法、課程內容、編排等及實務面之校園空間規劃、分級制度、考核方式等,有了相當大的影響。
   每個學生的背景不同、身心發展的速度亦有不同,教師應了解學生間的個別差異,根據個人不同的條件給予不同的指導與要求,避免以齊一的結果要求所有學生做到,如此才能達到適性教育的理想,使每個學生都有符合自己特性的發展。教師在與學生之間的互動,社會發展等變動變動的過程中,對於自己的角色的重要性,自我認同、角色地位、功能形成高度的共識,並自我形塑、提升專業形象。
    雖然傅柯強調主體應自主地塑造自我,但就義務教育階段而言,由於兒童正處於學習摸索階段,生活經驗不足,在自我判斷、選擇上有一定程度之困難。為了強調學生的自由自主,可能犧牲了社會生活所須的規範、知識的認知與訓練,亦可能忽略了教師的專業指導與經驗。因此在教育研究中控管與自主兩者間的權力關係調配,亦是教育研究之重點。

關鍵字:
傅柯、教育研究、知識/權力

參考資料:
中文:
1.傅柯:規訓與懲罰
2.後現代理論 批判的質疑
3.個人自主與教育
英文:
1.FOUCAULT AND EDUCATION DISCIPLINES AND KNOWLEDGE


期末報告大綱-論國家治理與城市治理之異同:以台北市人口治理為例

關鍵詞:國家治理城市治理、人口治理


動機:

  試圖自政治思想領域出發,關懷政治學之本質與價值,並以不同層級之政治治理作為研究標的,析辨政治治理之焦點與途徑。身為一東吳大學政研所之碩士生與台北市市民雙重角色,盼能以詳實、確切之觀察,提供台北市良善城市治理之遠見。


摘要:

  當前全球化與非戰化的脈絡,經濟發展成為國家競爭與國力象徵指標,傳統政治學國家功能與權力機制運用之變化,使得城市治理躍發於顯學;然而,綜觀台灣當前所謂城市治理之內涵,皆以中央政府統籌之眼光出發,而將城市治理地方治理劃上等號。治理,涉及對人物與環境性質的自然觀察與規劃調理,不同高度的政治治理層級縱使懷抱相同目標,所關懷的面向與採取的途徑亦有所區別。人口,作為治理的主體,可為有效治理發揮的前提與效果;一方面為國家安全之要素,另一方面為城市中政治行為的主體。政治的本質為提供良善生活的可能,人口所反映的即為政治治理之良莠,對於口治理認知普遍乏善,為當前台灣政治學城市治理首要著手之課題。



論題:

 一、不同政治治理層級之關懷面向?
 、針對人口作為治理主體之必要?
 三、台北市完善城市治理如何可能?


大綱:

一、前言
二、政治治理之焦點
(一)  國家治理概念
1. 國家角色意象
2. 國家治理機制
(二) 城市治理特徵-以台北市為例
1. 生活的共同體
2. 交通網絡密布
三、人口治理觀認知
(一) 國家治理與城市治理焦點謀和-人口治理
1. 為何人口治理
2. 何謂人口治理
(二) 台灣不同視角之人口治理途徑
1. 人口結構
2. 法律立基
3. 生育政策

四、結論



參考資料:

2014年1月2日 星期四

關於期末報告

  • 下週一是本課程最後一次上課,由修課同學提出期末報告,請準時在本週日下午六時前,貼上報告大綱,並準備二十分鐘的口頭報告,同學們必須提問。
  • 本次報告將作為本課程的最後檢驗,請同學努力準備,切勿讓僥倖之心近身。
  • 請在一月二十日中午十二時前,以電郵繳交書面報告(PDF檔)。逾時者,請勿補交,學期成績以零分計。

2013年12月30日 星期一

期末報告大綱:論國家治理與城市治理之異同:以人口治理為例   (第三版)

關鍵詞:國家治理城市治理、人口治理


動機:

  試圖自政治思想領域出發,關懷政治學之本質與價值,並以不同層級之政治治理作為研究標的,析辨政治治理之焦點與途徑。身為一東吳大學政研所之碩士生與台北市市民雙重角色,盼能以詳實、確切之觀察,提供台北市良善城市治理之遠見。


摘要:

  當前全球化與非戰化的脈絡,經濟發展成為國家競爭與國力象徵指標,傳統政治學國家功能與權力機制運用之變化,使得城市治理躍發於顯學;然而,綜觀台灣當前所謂城市治理之內涵,皆以中央政府統籌之眼光出發,而將城市治理地方治理劃上等號。治理,涉及對人物與環境性質的自然觀察與規劃調理,不同高度的政治治理層級縱使懷抱相同目標,所關懷的面向與採取的途徑亦有所區別。人口,作為治理的主體,可為有效治理發揮的前提與效果;一方面為國家安全之要素,另一方面為城市中政治行為的主體。政治的本質為提供良善生活的可能,人口所反映的即為政治治理之良莠,對於口治理認知普遍乏善,為當前台灣政治學城市治理首要著手之課題。




論題:

 一、不同政治治理層級之關懷面向?
 、針對人口作為治理主體之必要?
 三、台北市完善城市治理如何可能?


參考資料:

 一、傅柯,<安全、領土與人口
 二「城市發展」,半年刊 ,第十五期
 三、台北市議會公報,市政總質詢、民政部門
 四台灣前瞻論壇」,城市治理與國家發展


大綱:

 一、前言


 二、政治治理之焦點

 (一)國家治理概念-以傅柯為例
    1.國家角色意象
    2.國家治理機制

 (二)城市治理特徵-以台北市為例
    1.台北市議會公報-市政總質詢民政部門
    2.台北市長公共演說、公開發言、競選宣言

 三、人口治理觀認知

 (一)國家治理與城市治理焦點謀和-人口治理概念
    1.何謂人口治理
    2.為何人口治理
    3.人口治理著手-家庭治理婚姻制度

 (二)台灣不同層級角色關係-以國家元首與台北市長為例
    1.陳水扁
    2.馬英九
    3.郝龍斌/朱立倫

 (三)台灣不同視角治理途徑-以國家治理與城市治理為例
    1.人口結構
    2.生育政策


2013年12月29日 星期日

管治機制演化與城市治理之可能

Foucault, Michel. 
Security, Territory, Population-Lectures at the Collège de France 1977-78

5 April 1978

關鍵字:經濟管治(police)人口、城市治理

  於此講傅科展示了治理性(governmentality)與國家理性(raison d’État)伴隨十八世紀商業蓬勃發展之演變關係;當國家理性漸蛻為經濟理性,經濟成為連結軍事外交與管治兩機制間之必要平衡模式。
  人口的價值並非單純總量之群聚概念,而是一連串因素考量所自然的聚合;在國與國之間的敵對攻防轉換為商業競爭後,國力成為貨幣的量化,國家對內的管治功能,化約為透過法律與自由的生活改善,以及對於人口與經濟詳實的規劃管理;城市化(urbanization)視為有效管治必然的手段與結果。
  1. 傅柯視城市化為有效管治必然的手段與結果;然而一個國家全面的城市化,因資源的有限性與分配狀態有其難度與不可及性。在城市化程度不一的狀況下,管治如何發揮作用?
  2. 治理與人口之連結關係密不可分;人口依各方資源條件而聚合與調節,治理依人口、經濟而管理、作用。一地原有的狀態決定人口分布,人口看似先於治理之概念,卻也受治理的效果而調整。治理可否為一地發展創造效果?或僅能順性調理?
  3. 城市是否可取代國家化為政治行動之主體?
  4. 城市治理當今發為顯學,然而城市治理如何擺脫地方治理的眼光,有效對人口為妥善治理?

霸權政策的解構--以澳大利亞教育發展為例

二十世紀,全球各地由一元轉變成多元的社會型態。學者們對於自由資本主義下之全球化所引發的普遍化、同質化,進行反省、批判乃至企圖超越。
全球化下,世界的經濟體系、文化、生活習慣等,被統一控制。不僅在商業上、更在文化上形成一種同化的力量。

一、多元文化主義的政策(Multiculturalism Policy)可說是一國政府為了回應少數族群的文化認同和教育需求,更重要的是為了追求多元文化社會中族群關係的合諧,在合諧中共謀國家整體的的進步與發展。
  1. 承認不同語言族群的公民身分
  2. 政府支持以少數民族語言發行的報紙、電視和廣播節目
  3. 支持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和假日
  4. 學校、軍隊和一般社會中,允許少數民族穿著傳統服飾
  5. 支持少數民族的音樂和藝術等文化
  6. 鼓勵少數民族在政治、科學、技術、教育和勞動力的參與
二、屬移民國家的澳大利亞於 1970 年代放棄白澳政策。大量接受來自亞洲地區的非白人移民。
澳州政府於 1973 年正式採用多元文化主義政策,做法仿效加拿大。除提供移民兒童和成年移民「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方案,協助移民儘早融入澳洲主流社會和學校生活外,亦提供經費補助各民族社區語言學校的設置,以示尊重少數民族的文化認同權利。

三、提出雙重文化認同(dual cultural identity)的政策,呼籲原住民及非英語背景的國民,應發展出一種「身為某一民族但也平等參與多元文化社會之一員」的認同感。

四、澳大利亞多元文化之教育政策實踐
儘管政府制定許多政策、行政措施,試圖達到多元文化社會之目標。但效果仍不及透過教育,從根本上改變人民對於多元文化的態度及看法。因此澳洲政府也提出一系列多元文化教育政策。
  1. NESB(non-English-speaking background),針對非英語背景的學童制定此政策,幫助移民兒童增進英語能力,提升其學業。
  2. ESL(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澳大利亞政府特別提供經費,對非英語背景的學童實施「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
  3. LOTE(Community Language /Language other than English)目前澳大利亞的人口中非英語背景的族群超過四分之一,因此其多元文化教育中有一特殊項目,即社區語言的教學,由社區語言學校(民族學校)來執行。
五、多元教育實踐之主體
多元文化實踐之主體包含所有國民、外來移民、文化、兒童、教育、老師、課程設計、學校等
  1. 多元文化教育目標能夠達成的最主要關鍵就是教師。
  2. 將學生的文化知識當作學習資源
  3.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室與課程組織
  4. 允許並鼓勵學生以不同觀點看世界
  5. 了解並發展每個人在教室與真實生活經驗中的價值、經驗與學習方法
  6. 每一學習領域的課程成分中,需發展多元文化的觀點
  7. 跨課程的合作是需要的
六、小結
面對全球化下引發之文化霸權主義,唯有透過多元主義之實踐,落實多元文化政策及教育,以解構霸權帶來之同質化、普遍化的現象。
過程中,政策具指導性、支持性作用,而教育則依據政策加以實踐。關鍵之主體就在於所有教育工作者,應具備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與實踐之教學策略、方法。澳洲政府致力於使國家不成為一個文化大融爐,而是使不同的族群自願的共享一個共同之政治體制結構下,有著各自的獨特性,並尊重彼此文化的生活方式。

關鍵字:霸權解構、多元文化教育、澳洲多元教育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