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UCAULT AND EDUCATION DISCIPLINES AND KNOWLEDGE
PART two the genealogy of the urban schoolteacher
這篇文章的核心問題是再討論透過怎麼樣的一套機制、策略來影響、規範都會裡學校教師的角色、職能。
作者採用傅柯系譜學的方法,從學校的功能、空間的配置、師生之間的權力互動關係等來分析教師如何在社會發展及師生互動之過程中,採不同的教學法(pedagogic science)、規訓機制(disciplinary machinery)和生命權力(bio-power)的運用,發揮教化學生的目標。
(一)18世紀的學校功能起因於城市大量的貧窮、不道德之人口。為了教化這類型之人口,政府藉由廉價的學校教育加以規範、導正。這種類型的學校最初是散漫,毫無章法的。缺乏出席紀錄、無固定的上課日、時間表等。
邊沁等人,對於這類的學校提供了不同之教育方式。在Chrestomathia中採用科學化的方式,以全景場是建築的技巧,並加以獎勵及懲罰等方式,灌輸培養學生應有的規範。在這種教學法中,主要以監控、檢查,教師的角色相對較低。
(二)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學校的主要目標為培養道德,課程內容則為其次。
教師的角色也隨之提升。教師透過的不僅是監控、檢查等方式,亦需藉空間的配置,如藝廊的設置、運動場的安排等加以調節。同時師資本身的訓練也同樣重要,需要培養相關之德性,如謙遜、恭良、和順等,以達身教、言教之目標。
(三)同時因都市中的家庭結構,不同於鄉村,大部分家庭是屬勞工階級,家長們平時無法給予學生完善的照顧與高質量的教育品質,學校亦提供部分家庭的功能補正家庭功能的缺失,如教育、照顧。
(四)過去教師採用非系統性的策略及體罰,主要對學生之身體形成壓迫,這些不適當的教育手段效果不彰,且適得其反。採規訓機制及生命權力的視角,教師透過一系列課程、校園空間、老師的配置,將都市裡中低階級的人口,教化成符合社會道德之主體。
(五)教師在與學生之間的互動,社會發展等變動變動的過程中,對於自己的角色的重要性,自我認同、角色地位、功能形成高度的共識,並自我形塑、提升專業形象。
關鍵字:教學法、規訓、生命權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